与猫相处的几周(三)

“我是来上厕所的,不是来找你们麻烦的,”

我一脸虔诚:“没错,我是友军。”

我倒是希望它们能听得懂啊!哎?怎么就三只,那只花白的哪去了?

我往里一看,正巧它从木板上跳了下来,小爪前伸,弓着背,正警惕地观察眼前的“庞然大物”。

“行,各位猫哥趁早休息,我们明日再会。”

临走之前我瞥了一眼,这群小猫真是怪哉,看形体大小才不过数月有余,而且营养不足,体型偏瘦,还是明天去找奶奶问个清楚吧。

我总是觉得我是一个浮躁的人,无法专注于一件事,所以我希望以读书来训练自身,锻炼自己的专注力。

可不论什么书我都看,所以杂七杂八的思想都在我的头脑里灌入,然而最开始使我读书的动力,竟是我的迷茫。

青春期的迷茫,大多数是对未来的不确定,自然,见识多了便会成立自身的价值观,但为什么是一定是青春期呢?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有迷茫呢?这个和抑郁症自杀的孩子们有没有关系?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抱着这样的问题我便开始了思考。

孩子起初的世界观来源于父母及身边的人和事,而自身成长因为种种原因,如外在的危险,自身的不成熟等被保护或局限在一定的范围。

正常的话,成长方向(体智力,心态等)是平稳上升的,如果此阶段发生过不平稳的事件(如家庭原因,突发意外等),便会让限制的东西动摇,并给予刺激,然后以其自身的基础(家庭关系,周围因素,心理强弱)来选择结果,影响因素很多,其演变方向也多种多样,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的童年与少年时期的发展。

真正平稳成长的人恐怕还是少数的,而到了青春期,在有了一定探索基础之后,限制自然打开,不要以为监护人是限制,打破限制是可以是文字语言能力的成熟,自我探究信息、思考信息的能力趋于完整,所谓就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在自我探求和思考问题的时候,由于方式不对,或经验不足,导致他们必然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甚至到处碰壁,不合心意;或未经探索,或探索困难,便直言真相不存在,此类人是因主观与客观产生的冲突,其主观占上风而所致。或甘愿沉沦于一方小世界,其人曰:“欲望皆人性,不可违乎!”

诚然,食色性也;但尚可以自身之大欲,限制其小欲。

为人民谋福,流芳百世,光宗耀祖,乃大欲也;为多巴胺悦,幻听天籁,大梦一场,此乃小欲。如此权衡利弊,诸君可三思而行。

哎,哲学方面我就是个门外汉,各位看看笑话就好,切不可当真啊,哈哈哈。

我目前认为,一切矛盾所向都将趋于平衡。

矛盾就像天平的两端,有一方不存,另一方也就无法存在,自古以来人们的好品质,都是吸收天地万物及其自身的经验来促进平衡,譬如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是水的“平衡”,水利万物也利己,不利万物,则不利己;陆地广阔,包容山岳,海洋广阔,怀抱大地,寰宇广阔,集无数星辰增幅其身,璀璨夺目。

无基石,不成万物;无逻辑,不成唯物。

(未完待续…)

与猫相处的几周(二)

回到家,我见过了爷爷奶奶,便回我的屋子里整理东西去了,每次回家后总是这样,桌子和椅子上都积了一推灰尘。

“这些灰尘都从何而来?”我微微皱眉,跨过地上横放的行李,去床边将被褥铺好。被褥即干净又柔和,奶奶已经帮我晒过了。

奶奶因为慈祥且善良的性格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她总想着照顾别人,自己却操劳一生,我作为家里这一辈最小的男孩,因为一些缘故我得以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我很荣幸,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因为我的到来,奶奶还要多操一份的心。

在家空闲时,我也会帮奶奶干一些家务活,以减轻她的疲劳,这也仅仅是我能为她做到的一点点关心了。

铺好被褥后,我打算端盆水将那些附在桌子上椅子上的灰尘清洗干净,口罩自从回来就没摘掉,所以我直接到了院子里去,正当我在低头找盆的时候,目光向花池一瞥,一堆“毛茸茸”正在一块白色的泡沫板上趴着。

“一,二,三,四……”四只小猫共四双绿宝石一样的眼睛正在看着我,它们的身子紧紧挤在一起,毛色各有不同,一只是全身深橙色——标准的大橘;一只浅橘色,脸上还有一小片的白色;一只深灰和黑色相互交叉的花猫,额头上有霸气的V字条纹;还有一只整体白色居多,其背后棕色和黑色成排依附,脸上也是半白半花。午后的阳光从花枝与残叶上滑落,敷在它们柔软的毛发上,仿佛它们周围的空气都散发着极其神圣的生命气息。

“太可爱了!”我压制住心中的欢喜,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群小猫,小心翼翼的移动身子,恐一不留神打扰到这幅温馨的画面。

先不管盆了,我赶紧回屋里拿起手机出来,找好拍摄的角度对着这群小猫就是“咔咔”几张照片,在我不由自主的想离近一些拍的时候,它们突然被我惊动,四散而逃,只剩下我一个人呆滞地在风中凌乱。

“好吧……”

晚上我在房间里坐着,端起水杯喝了口水,看了看下午拍的那些小猫的照片,虽然不够清楚,但目的也算达成了。

“出去上个厕所先”我推开门来到院子,月亮像缺了半个的夜明珠一样,镶嵌在夜的幕布上,狗窝旁的银杏树枝桠已秃,风吹着,空气即干燥又冷清,无一不显冬夜的常态。“这又黑又冷的夜里,哪个神经病会出来啊?”我吐槽着。

这西屋门怎么还被留了这么一个空,难道是奶奶?不过,她这么细心,肯定会把门仔细关好的,之前又不是没见过手掌一般大的大老鼠窜进来,当时还吓得我差点掉进马桶里。

我悄悄打开门,便听见“米奥”了一声,果然,有你们在,还有哪只老鼠敢出来啊?我打开灯,看到小猫们都睡在装木屑的箱子里,因为杂物太多,使这个西屋看起来也乱糟糟的,左边是一个卫生间,被隔板挡住,小猫们还是像下午那样看着我,似乎充满了好奇,我也是哦,对你们我也是充满了疑问。

(未完待续….)

与猫相处的几周(一)

近些年,处于一个这样的特殊时期,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都被迫改变。大街小巷来来往往的人开始变得稀少,出行的人们都小心翼翼的戴着口罩。

哎,自然也不乏有些心大的,对于疫情不断变化的这两年,多多少少也因人而传播在外,当然也不能就此而迁怒于人,我们要正确认识疫情发展的自然规律,做好充足的准备,照顾好自己和家人,这便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所能做到的极限了。

我在济南的时候,常常听闻各地疫情防控的事迹,新闻也一直都在实时更新,校园里常常见到排起长队做核酸的学生,我直至今天也数不清做了多少次的核酸,刚开始一星期一次,四五天一次,到后来愈发频繁,直至两三天一次,或者一天一次。

全国14亿人口,能如此大规模的进行全员核酸检测,证明了国家不怕花钱,积极研究应对疫情的科学之法。时机已到,疫情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现在要求封锁的人呢,不必害怕,之前要求放开的人,也不必道歉。因为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经过国家的深思熟虑的,生命面前没有剧本。可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药不够吗?还是无病抢药,囤药的人多,导致分配不均吗?现在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应对疫情突发情况的方法太少,没有对此分析和准备到位,眼前这波疫情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我倒是不敢妄言,暂且先做一个事后诸葛亮吧。

2022年从家、长清、济阳三地来回奔波数次,最后一次在济阳待了整整两个月,政策全面放开之后,就听说学校打算放假,让我们自愿回家,并且还一路大开绿灯,本来我是厌弃奔波的不便,是不愿意走的,后来因为怀疑后勤保障的不足会带来种种困难,我最后还是下定决心要回去了。

站在车站的站台上,我背着包,戴着帽子和口罩,手扶着行李箱,身体立的挺直,远远看着高铁轨道上方的天空。天空阴云覆盖,远处长风吹拂,而我,在候车的人群中出神。

“你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过客啊。”

自古文人墨客都是多愁善感,见百姓苦难便含泪提笔噫嘘唏哉,其中多有历史巨匠达官显贵推崇之,名其曰:忧国忧民。但今仍未得见离乱消失,人类愁苦如往日不回矣。

我们每个人随风而来,又会随风而去,风吹来了一片片的麦田,发明的机器将其收割后进了人的胃里,人便有了精力去繁殖一代接着一代,这么想,人和大自然之间的草叶又有什么区别?我想,还是有的,因为我们有主观意识的存在而将其意义化,这就是感情,我们的感情与爱是哲学绝不能触碰的“雷区”。

回到家,我见过了爷爷奶奶,便回我的屋子里整理东西去了,每次回家后总是这样,桌子和椅子上都积了一推灰尘。

(未完待续….)

原野里的流浪者

睁开你的眼睛,
再一次看:
这些年踏过的风雨
和这些年走过的路
支撑着我,
在之后漫无边际的日子里
永不妥协
踏上
最后一班的高铁,
我将会在无数盼望的夜晚
再次与明天的黎明相遇
不曾经历风雨的花朵是稚嫩的;
不曾经历绝望的梦想是脆弱的;
那些悲伤与痛苦的嘶吼,
我都会踩着它们的诅咒过去
无所谓大漠与孤独;
孤独是加塞在烈酒里的故事,
终会埋葬在最热烈的灯火
在时间与历史的路上,
我从不打算停留,
给它们喘息的机会,
握紧双拳,
借希望的光重重打击;
在那远方悠久的钟声和长夜里
我曾路过你的花园

无题

雨后的天空明媚如初,
而我早已随着花落飘散而去,
只为那些充满期待的露珠,
留住一朵鲜花的温情;
清晨的石板路依然清新脱俗,
岁月的史诗歌唱着命运的不朽,
回忆永恒的我写下与你的诗篇,
余音长久此生浪漫不俗;
绝不有
乞求怜悯之心;
绝不做
凄苦苍凉之人。
哪怕
只剩下半盏油灯的风华,
也以
燃烧最热烈的火舌起誓:
无悔。

晴空雨雪

在与你的记忆里,
天是明媚
水是波浪
和你所有的过去摇荡

做世界的游子
追随太阳的脚步
在未来的时间
在时间的缝隙中
不断出现

看这春日明丽的天空,
可像与你相识的那天?
青春恣意生长
自由的风
向着太阳奔跑

当年的记忆
定格在你的眸子
回首时,风吹起长发
雪一直在下
一直在下
那天以后
那天以后
我把泪水掩埋在
微笑之下
眼泪穿过幸福,穿过漫天飞雪
穿过迷茫,
你就像闯进黑夜的星辰
向着人间闪烁

文学说

我是不配说文学的。

却想讲一讲我所认知的文学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又希望可以以我个人的观点给诸位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帮助,给写文章,创作时产生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汇成一个可以构思的道路。

文学的力量真的是太强大了,从古至今,一切的人类思维活动都离不开它,人类使用它,用在他们想表达的一切抒情和叙事上,以保留那些光华璀璨的思想。让后人去研究它们使用它们,避免再次重蹈覆辙,继续犯了前人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人要读书的道理。

那些一切好的和一切坏的集合,那些好的,让后人值得为之研究、思考的就自然而然的流传下去,那些坏的,过时的思想终会被事实过滤、淘汰。

从诸子时代的“百家争鸣”,到现在的“百花齐放”,人类发展走到今天,文学思想层出不穷,文学体系被逐渐完善,我们将它运用在我们生活及思想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历史和事实可以证明文学和文字是可以承载万物的,不仅有历史,名家的道德思想,到国家到每一个人的研究和每一件事物的说明。最主要的是可以用以与他人交换、输出自己的思想,这就是我们文学原创作者的创作概念。

在第一次听说人称呼我为原创作家和原创作品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一个问题“它是不入流的”。那时的我总是主观的想,将自己的作品独立成一个脱离文学总体和脱离社会主观的东西,事实证明我那时的思想是错误的。

文学绝不是仅有马列主义,而无其他学说,也不是仅有《道德经》而无《圣经》,文学只是我们以主观或客观规定一个相对正确的,可以用以说明事实的思想工具,并没有什么入流不入流。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文学是一切思想和社会客观的表现的集合,它是一个人类思想创作总体的概念。

说到文学创作,我是从模仿古人的诗句开始的。那时年纪甚小,可以说仅是因为“创作”这种事情好玩。那些什么“鸟啊鱼啊”根本没有什么思想可言,就像玩具一样,它的功能就仅能提供玩乐。现代那些高级一些的玩具也是有的,比如“爽文”,但归根到底还是玩具,不能作以其他用途。

当然,玩玩具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可以思考,它为什么可以有这种构架?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不管它属不属于文学,但它一样可以使人思考,以联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它们诞生的背景,包含了它们具有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或者“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它”,多思考这些问题,用以充实自己的思想也算是一件好事。

后来,我打算将我在成长过程中的事和心里所想用模仿诗词的形式写出来,在那时文学常识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并不容易,常常将学到的知识和所见所闻七拼八凑,什么《天净沙·过年》,什么《清平乐·放学》,导致后来的我看了都忍俊不禁。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个启蒙老师真的是太重要了,更何况自小学以来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在创作上给予我鼓励,我是很幸运的,也导致了我在今天探究文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一部分事物及思想的延续,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如华佗模仿动物以发明“五禽戏”,毛泽东模仿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科学家模仿外国的潜艇玩具,创造了中国的核潜艇。为补充自身的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运用现有的一些事物,加以自己的思想创造,是可以形成质的变化的,“心之力伟矣!”这就是文学工作者应具有的思想灵活性,不要因为模仿丢人我们就不去做,只要不是完全抄袭(这样的话就犯法了),其立于基本之上的精华,我们都可以拿来借鉴,以用来充实自身的思想,但严禁在输出的时候胡编乱造,牛头不对马嘴一样乱写一通。

接下来我们再讲讲原创作者写文章(包含种种文学体裁)时的实际问题,首先一定要进行对号入座:想清楚我们要写的是什么—这是最最最重要的,别写文章写了半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写的啥,“啥主题啊?”“啥内容啊?”“想表达的啥意思啊”我们拒绝做无用功要在源头上杜绝。

此后再看看以自己现有的文学和思想水平够不够支持它完成,一些需要的工具(如借鉴的思想及文字)都准备好了没有。万事俱备,我们这时才可以放心的下笔去创作。

但对于诗歌创作我却不是如此,或许是因为我的诗歌作品较为唯心主义,主观思想是“心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先在脑海中构思一幅抽象的画面,然后像雪天擦掉玻璃上的雾一样,擦掉一部分,画面就清晰一分,最后得到一幅合适的画面,再去加以文学的笔刀去勾勒细节,调整空间上的冲突,这样一首诗歌就算完成了。

如果有必要的话(如自己不能客观的看待它),便可以拿去请教别人,让别人指出你的不足(如果有这样的朋友一定要珍惜,他是能够帮助你的),别人不懂的地方要给予解释,他们的批评或指导,也要加以重视,再反复思考,直到没有问题了为止。

一些好文章,好思想为何能千古长存,原因就在于它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是需要千锤百炼的,创作者首先实行耐心的反复思考,然后加以实际的文学修饰。没有确切的思想作为骨干,就算再好的文笔也只能是空有其表而无其实。

时代性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到这个问题,所有的原创作品,一切古代和现代的作家,一切外国或中国的作家,一切有名或者无名的作家,都离不开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一切有理有据的思想都是要为事实服务的,但也不能忽视了他们的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还有就是他们的心理环境。

我们不能要求批判不符合自身的思想,就像我们不能批判古人的作品一样,时代环境不同,所得到的思想会因为这些时代环境的限制而不相同。对此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让思维跳出时代的局限性,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的思考问题。

最后总结和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应该避免哪些错误。

1.口出无凭,胡编乱造。

这种情况不仅会在客观上使人质疑,也会影响自身的判断力。解决办法就是对一件不能准确说明的事物多加思考,并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

2.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如果文章是给大众看的,就不要用他们看不懂的文体来做,比如我们写的告示要尽量写的大家都明白,而不是用文言文,以增加解读的难度。

3.随心所欲,不负责任。

自身的作风一定要脚踏实地,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实事求是,说到做到;也不要第一天说的,第二天就推翻它,思想要进行反复均衡,才可表达。

此篇文章我是参考毛泽东主席和鲁迅先生的思想,加以自身的理解来做的。也不要因为两位人物的伟大性而退缩,并避免触碰。我们不仅要理解伟人追随伟人,完成他们未尽完成的事业。如果他们的思想有错,还必须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这不是激将,是实事求是的体现。

因为这不仅是他们所希望的,也是当今文学工作者必须要具有的作风,使我们能更加全面的,灵活性的看待问题,理解问题。建设祖国光明的,新时代的文学道路,乃当今为这一目标实现的文学工作者的重任。

言论说

我观察到了几种言论的环境、性质以及影响。

这篇作为个人客观的看法,我希望很好的让大众去认识它,并从一种新的角度来想问题。

言论的环境

有人在的地方,言论无处不在。言论的环境目前主要可分为现实中和网络中,我们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普遍交流,分为单方面告知,单方面接受,多方面交流和多方面接受等性质,我后面会对此所作解释。现实中我们和他人沟通,所做的演讲,和倾听别人的言论等等交流信息的行为,都是具有普遍性的。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自然也会有言论交流,可以说网络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信息组成的一个整体,而言论是信息的一个部分,是人主观和客观的意念。

言论的性质

言论的性质是多变的。单方面告知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演讲,还有你在看我这篇文章时,对于我来说就是单方面告知,如果你以你的想法评论这篇文章,对我们来说那就变成了多方面交流,言论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性质,是可以随着它的对象变化而变化的。对于言论的好坏置评,接受与否,这是信息接收者的变化。

言论的影响

万事万物都有普遍性和矛盾性,普遍性中又存在着特殊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矛盾。对于言论的普遍性不需要讲,我们无时不刻的都在受言论的影响,大部分以人和人的交流,书籍,媒体等形式出现。社会言论的组合叫做舆论。

一些外国媒体认为,纸笔比枪炮更有力,它们也是这么做的,把握舆论甚至可以随意更改事实和历史。这也增加了人们对于言论真实性的质疑。人传人的局限性又和广泛性产生矛盾,这又导致了信息不实,在我国古代就有人对此现象做了一个概括,《吕氏春秋》中的《察传》说“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尽管不实,但总有人坚信不疑,他们也会随着舆论的变化而改向,发布言论者是利用了大众的主观意向,故大众会因为环境的局限性而不去探求事情的真实,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妖言惑众者,或者一些真实的言论却遭打压的情况。

我们在了解和探求这个世界的过程中,离不开言论或者信息。但我们不应该人云亦云,应当自己去查明和寻找真实,立于虚假言论之上的言论绝对是不真实的。

我在想几年前的一次事件中,我们这边的人和外地的人产生了一些矛盾,虽然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当时我确确实实没有去审查清楚。凭着几个文字和图片就下了定论“哦,他们‘确实’是欺负咱们”又有冲动和他们去打仗,这样的立在虚假上的主观是不可取的。

对于言论传播的真实性我再举个例子:船舶出了码头的方向是向南,不知道的人会说“它会向南边去”,穿过了大陆板块,又向西去了,站在岸上的人又说“它会向西去”。

这是因为他们的局限性所得出的言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他们会很清楚要去哪里,这是他们得到信息的不同吗?不,这是全面了解和片面了解的关系。

船舶在一开始确确实实是往南去了,在一开始的那个人眼中,也仅仅是得到了这个信息,这就是片面真实和全面真实的关系,所以说,连真实都有这么多区别,别说刻意造假的了,这种刻意造假的人才是最可恶的。

网络上一部分人会为了他们自身的目的,吸引热度,创造流量,又因为太过虚假的言论会被骂,造出吸引大众的“片面真实”的标题引发争论。

比如我前几天看的“老太太因野猪糟蹋粮食,打死野猪被传唤法庭”。站在道德的方面,因为这有来有回的事件人们会想不应该被传唤法庭,他们只看到了片面事实,而无法律的了解,关于野猪糟蹋了粮食的情况下,当地是有责任赔偿的,更何况还将未检疫的野猪卖给大家吃呢?打开了评论区一看果然不出意料的什么“猪命比人命贵”之类的主观评论占据了热度。

当然,下面还是有一些理智言论的。

我是说人们不仅要在道德的方面想问题,还要结合法律,理性的思维去谨慎对待,那些利用大众,愚昧大众的人,也一样可恶。

对于网络暴力的问题,这是我很早之前就想说了,对于现在的网络环境中,它是属于难以消除一类的。

网络暴力对受害者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受害者本人,它不会像刀子割破肉一样产生真实伤害,但会在心理精神上进行创伤。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伤害性极高,对于当下的网络环境来说,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这些消极言论,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到位,但我们自己一定要少一些消极,多一些积极,少一些黑暗,多一些阳光。

将心比心,以阳光照耀他人,以灯塔引导他人。

静心说

人无休止的欲望真的是可惧的。

我是说,从一个人本能上的延申恐怕是无穷尽的。比如,我们饿了自然是要吃饭,我们有了馒头和水——这些可以充饥的必需品。抛开那些人类可以维持健康的诸类元素不说,有这两样已经是足够一个人从被饿死的结局中脱离出来的了。但是要维持健康的生活下去有这两样还不够,我们还要更多,于是菜肉蛋奶等也成了必需品。

由于人类没有皮毛,使我们在地球上这气候多变的环境里极难生存,所以我们也需要温暖的房屋、衣服以至于在天气变冷的时候保存体温。有了这些保证,我们便不会被冻死。

环顾以上这些废话,我想表达的是总之一个人想要生存下来,就要从“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考虑。这里的“行”不是出行,而是行为。行为保留了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尊严,这不可能说是不必要的,只是我看到人们在除了思考外,不断在生活中的琐事上消耗精力,他们会感到累和疲惫,这自从踏入其中便无法自拔。对绝大多数的人们而言,他们究其一生所做的“努力”竟是要将这份“劳累”带到坟墓里去。

梭罗已经在瓦尔登湖替我们所有人住了两年,他的这一“壮举”不比科学家们所做的重大研究逊色。他想表达的意思不言而喻,但即便是他,最终也没能脱离了人类社会。

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得不聚集在一起生活,这样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有发挥作用的地方。

想一想,如果一个原始人走在野外,要时刻紧绷神经提防随时会从四面八方袭来的危险,又因此孤立无援,这怎能不让人害怕?

这样的事从祖先那里发展到今天使我们形成了爱好聚集,排斥孤独的本能,这样的话,我们也完全可以理解鲁滨逊了。

以上所据,我们首先承认我们的“本能”是不可消除的或难以消除的,我们饿了需要米饭和馒头,渴了需要水,冷了需要屋子和衣服,精神空虚了我们需要书籍和朋友。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其他多少种事情上徘徊,我们喜欢那些做工精美的奢侈品,需要酒精和香烟,以至我们和很多异性的交往,这一切都源自无休止的欲望。

我最近在手机上玩上了一款游戏,刚开始的时候,我体验这个游戏的玩法,交朋友、“钓鱼”、“种地”、看看“风景”,感觉蛮不错的。结果后面因为“扩建”和“升级”,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想要的也越来越多。

于是使我不堪重负。

玩游戏的快乐渐渐被另一种感觉充斥,在生活中不断劳累,在游戏中又疲惫不堪。

“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愚蠢得像被人驾驭的马一样,被生活驾驭,使它指使我应当往哪去,如果我不去做,是否也应受鞭挞之刑?

我写下这些文字的目的也并非意义深厚,要使之劝告世人一样。

我这两天看到网上所发布的写作活动,那些奖项和奖金真是使人眼花缭乱,我不断地想假如我获得了这些,我应当怎么样怎么样(当然最主要的是我有没有这个能力)。这些事情使我无法静心,下午猛然意识到我也进入到了名利的悬崖,稍有不慎便会掉下去摔的粉身碎骨。

世人都晓得名利是个好东西,但对于追随内心的人来说这无异于潘多拉魔盒,对写作来说也是如此:无法在名利中静心的人是无法写出好作品的。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这个道理。写下这篇《静心说》也是为了提醒自己,别被名利迷惑了双眼。

在济南的秋

这是属于一个外乡人的故事,简单,却很纯粹。

这里没有什么天荒地老的爱情,也没有百折不屈的理想,只有每个人在他们规定的轨迹上前行。在我出生的那个县城,我以为世界就这么大,一个人们生活的环境,相处的日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事情。所有的人,不断遇见也不断错过。树上的新芽化为落叶逐渐飘向远方,在四季的变换中,身上的衬衫织成了毛衣,手心里的雪糕渐渐融化,变成糖葫芦的模样。我喜欢在这样优美的秋天回忆,顶着靓丽的晚霞,跑向遥远的方向。

如果落叶飘落在我面前,我会将它捡起,仔细端详着它脑海中去构想关于它的故事。这是经历了多少风雨,承受了多少伤痛,才会释然,才会在这一刻和我相遇。我会悄悄把它放在树根下,这是给生命的敬意,也是给阳光的承诺。

在我高中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城市的一切,和其他外来的学生一样,保持好奇又陌生的态度。初来乍到的我,羞涩而又简朴,但它张开怀抱,把每个人的心牢牢抓住,像传闻中的一样,平静而又温柔。刚来到时,我对学校之外的风景很期待,也很敬畏:到陌生的地方,人生第一次坐地铁,和认识两个月的朋友一起工作,一起吃饭。几杯果酒下肚,我也对这个城市感到深深的爱恋,这都是从前没有过的感觉。

长清湖的湖水随着阳光轻轻荡漾,湖边的柳也在随风飘扬,只是我不知道啊,那树枝上的是柳叶,还是我们自己。

来到这里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这一年有九个月是在这里度过的,中间经历了不少的事情,我也渐渐变得成熟。与初来乍到的陌生不同,越来越能感受到自己与这个城市的融洽,不是我对家乡的遗忘,相反,在这里越久,便越想念家乡的一切。每逢过节大家围在一起吃东西,有说有笑,谁谁谁家里又添人口啦,谁谁谁今年要回来啦。出门在外的人,永远摆脱不了对树根的思念,这是感情的寄托,也是我们心灵的慰藉。每次获得了小小的成就,打电话和父母分享的时候,看他们随着一起开心的样子,所有的疲累都能一扫而空。他们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不要骄傲”,“继续努力”,当然,说的最多的还是“照顾好自己”。失落时,向他们倾诉,他们总是会相信自己的孩子,并及时的给予安慰,无论在哪里,家人都是可以给你遮风挡雨的港湾,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在这,济南的秋天里,我还在不断奔跑,继续开创未来的道路,也许我不会赢,但我不怕输,跌倒了就再站起来继续前行,大声告诉未来,我是谁!我是梦源,从梦想起源的地方来,到生命灿烂的地方去。